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東南亞的生態環境(欣慧)

工程規模堪稱世界第一的長江三峽大壩,引發禍延東南亞的生態災害。國內學者發現長江沿岸污染物排出至東海後,隨冬季東北季風及洋流南下,會污染台灣北部海域,毒海藻被魚貝類吃下後,人也可能因吃下毒魚貝而中毒。 在國科會支持下,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進行「東南亞陸地及海洋的碳循環研究」,以海測船、衛星遙測儀器監測台灣海峽洋流變化與污染物傳送關係,發現長江沿岸四億人口造成的污水,經由三峽大壩冬季排水,因東北季風與洋流作用漂到台灣北部沿海,已造成嚴重污染。污染物達警戒值 研究發現,長江江水夾帶高營養鹽、高有機質的污染物,高有機質從大壩興建前的七十ppm(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激增至二百ppm,已達警戒值,加速金山、貢寮、鹽寮、三貂角及新竹外海水域優養化。高營養鹽會造成藻類過度激增,深水缺乏氧氣,海中生物因缺氧窒息死亡,分解出甲烷、氧化亞氮等氣體,造成毒藻如雙鞭毛藻增生,魚貝食用後又被人類吃下,二十年前高屏地區四十多人吃西施舌中毒,造成兩人死亡事件,可能因此重演
研究指出,以三峽大壩的水庫規模,比目前東南亞所有的水庫加起來都大,因此排放出的溫室氣體量可能引起嚴重的溫室效應。研究指出,河流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到空中,當河水蓄積在水庫中,深水內缺乏氧氣,有機質就會分解出甲烷、以及氧化亞氮等氣體。而且,水力發電絕非乾淨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火力發電廠還高。此外,還指出,三峽大壩所衝出的淡水在冬天會沿著大陸邊緣南下,不但會帶來高有機質和農藥污染,海洋中營養鹽的濃度也會高過夏季十倍以上,營養鹽造成優氧化,藻類太多反耗盡水中氧氣,魚蝦無法生存,甚至會形成有毒的赤潮影響台灣。東南亞區域全球變遷研究委員會(SARCS),近三年來SARCS的區域研究合作主題為《東南亞陸地及海洋之碳循環研究》,經過這些研究發現,湖泊、水庫、河川排放溫室氣體效應非常嚴重。他的另一篇《三峽大壩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研究,也從對東海的影響喚醒大家重視東海生態。最近研究顯示,夏天吹西南風,高溫、高鹽但低營養鹽的南海和部份黑潮水通過台灣海峽,
從三峽大壩衝出的長江淡水流向東北方,不至影響台灣。不過,他說,冬季改吹東北風,低溫、低鹽,但營養鹽含量高的長江淡水,改成沿大陸邊緣南下,冬季台灣海峽水溫比夏季可低到攝氏15度以上,營養鹽濃度可達夏季的十倍以上,除了營養鹽之外,還帶有高有機質及農藥污染的長江沖淡水,冬天時偶爾會流向台灣北部,污染北部海域。水中的營養鹽雖然是海洋植物生長時所必需,但濃度太高時,卻容易造成優氧化,也就是藻類因營養鹽不虞匱乏時,一下子生長太多,藻類死亡後沈到海底分解,分解過程中耗盡太多水中溶氧,魚蝦等動物勢必窒息死亡,漁獲量當然減少。他說,若造成優氧化的藻類正好是有毒的雙鞭毛藻類等時,就會形成有毒的赤潮,經由食物鏈關係造成會毒死人的西施舌事件。  三峽大壩從2003年6月開始蓄水,夏天長江豐水期蓄水,冬天枯水期時排水。日後冬天流向台灣海峽,甚至南海北部的營養鹽和污染物濃度上升,順便也把江蘇、浙江沿海日益增加的赤潮藻類往南送,影響台灣;而夏天時則北上的暖流也將赤潮藻類往北送,影響緯度高的地區,這些都值得警惕。
一個號稱經濟騰飛的中國、一個號稱科技已經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竟然指位自己的利益去想而不為鄰近國家及自己本國的後代子孫著想,這種環境汙染造成的傷害已經不是三兩天就可以解決的事情了,聯合國更應該重視中國在三峽大霸對環境的影響,而不是任意放縱中國雖心所欲的建造

1 則留言:

  1. 欣慧:

    關於這篇文章,可能要花一些時間重新調整。

    特別是版面與分段的部份,不但得花一些功夫調整格式,也得進一步改寫,讓段落分明,建議您可以參考幾組同學的敘事方式喔!譬如,http://ariel0785.pixnet.net/blog/post/26025219。

    另外,我拜讀您們的大作,有不少資料可能是從下列網站蒐集到的,如果有引述,請記得補上出處。

    http://www.pubchn.com/blog/pubchn/forums_content.php?id=32552

    最後,我讀了本文最後的感想,感覺到您的憤怒與失望,您想要表達的訊息應該很豐富。不過,從這個問題來看,中國的作法涉及國家利益,儘管影響周邊國家、涉及到的面向的確很廣泛,但您提到聯合國應更重視該問題的發展,我個人覺得在論述上好像有點失焦。

    所以,可能要請您再思考看看,如何把一段心得、論述更仔細、更清楚地說明與交代,反應您閱讀資料後的深刻體會與想法,這樣會更有意義!

    加油!

    楊昊 謹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