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緬甸的德雷莎(PART1)

緬甸德蕾莎 辛西雅醫生


緬甸德雷莎---辛西雅醫生的生平簡介

 緬甸女醫師辛西雅(Dr.Cynthia Maung),女,1959年出生於緬甸仰光,198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緬甸仰光大學醫學院,1983年成為第一位緬甸女醫師, 1988年辭掉優渥的緬甸仰光首都醫師工作,隨即在泰緬邊境義診迄今已十七年,靠著各國人道救援組織的援助,多年來照顧超過五十萬以上的緬甸難民,同時訓練一批「背包醫療服務隊」深入泰緬叢林照顧烽火邊緣的部落,曾獲多項國際人權獎項,備受歐美各國關注,辛西雅雖無合法護照,英、美、法、德皆以人道考量,特准她入境授獎,並持續為她籌募醫療物資。

 她曾獲頒首屆「喬納森.曼全球健康與人權獎」,來自世界各國媒體爭相採訪報導,也引起泰皇蒲美蓬重視與關注。1999年起,她陸續榮獲了荷蘭、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際非政府組織頒發的衛生醫療奉獻獎及人權獎;2002年她榮獲有「亞洲諾貝爾和平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2003年,她獲得《TIME雜誌》選拔為「亞洲英雄」;2004年,她榮獲中華民國周大觀基金會頒發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07年,榮獲台灣民主基金會所頒發的「亞洲民主人權獎」。

無私的愛---辛西雅醫生的故事

  1988年8月8日,對許多緬甸人來說,它血紅地令人難以忘記;這一天,也震盪了辛西雅.蒙格醫師(Dr. Cynthia Maung)的人生。當年正值緬甸要求民主改革聲浪高漲,學生走上街頭示威遊行,卻遭現任緬甸軍政府下令對當地抗議學生進行掃射並槍殺眾多無辜百姓,死亡人數超過數千人。

  辛西雅醫師目睹了這一切,便決定與學生一同逃往泰國邊境。帶著幾件襯衫、一些治療瘧疾藥品與醫學書籍,以及心中的憐憫和無私,辛西雅自告奮勇來到美索鎮(Mae sot),希望提供流亡學生醫療協助,並在郊區為來自緬甸的難民建立起一間小型診所——梅道診所。

  「我當時以為整個事件會在三個月內平息,然後我們都可以回家了。」身為甲良難民的辛西雅醫師,和其他同樣希冀回到家鄉的人們一樣,渴望著事件的平息和自由之身。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政局依舊動盪、社會依舊充滿不安和苦痛,難民們的回鄉之日似乎遙遙無期。於是眾人開始等待和平生活的到來,而辛西雅醫師則與其他夥伴開始了梅道診所的運作,提供免費的醫療照護給緬甸難胞、貧苦的移民工人、村民、弱勢幼孺,和在叢林裡流離失所的人們。


拾起背包入隊 不需要理由

十九年過去了,辛西雅醫師仍佇足在美索鎮,梅道診所也僅依靠著外界捐款維持基本營運。除了照顧難民,辛西雅醫師也訓練一批「背包醫療服務隊」(Back Pack Health WorkerTeam),這些非醫學科班出身的青年,來自泰緬邊境的少數民族部落,因為當地極度欠缺醫療資源,山上就醫甚為不便,於是這些青年在梅道診所學習簡單醫事與保健知識後,便背著沉甸甸的醫療背包,深入叢林、偏遠地區沿家看診。
長期提供人道服務的辛西雅醫師,對於泰國邊境日漸增加的緬甸同胞,以及他們下一代沒有前途的未來感到非常憂心,因為即使在泰國,他們依舊是無國籍的國際流浪者。「我們無法預期到底什麼時候,這些孩子才能夠回到緬甸去。因此,我們必須要讓他們受教育。我們也不能夠只給他們傳統的教室學習,必須有要更多符合當地實際環境需求、適合當地孩童的教育。」她如此認為。

於是在1997年,辛西雅醫在梅道診所的對面設立了一間小學,這間小學約有兩百多位的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在美索地區,赤貧的緬甸移工孩子。與梅道診所的出現一樣,這間設備簡陋,沒有課桌椅的小學,是為了滿足當地無法享有基本教育權利的緬甸孩童,辛西雅醫師希望讓他們有個地方可以拿起書本大聲朗讀,有個學習的環境。

只求關注 不求回報

對於自己多次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辛西雅淡然看待。她說:「這些獎項的鼓勵,不在於我個人,而在於所有的緬甸難民們。許多國際人士對於緬甸的戰爭是不了解的,透過這些獎項,讓國際間更多人知道,到底在緬甸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留在邊界?這些留在邊界的人又在做些什麼?這一切,希望透過這些獎項引起外界更多的關注,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存在,得到更多的資源。」

在美索鎮服務多年,辛西雅卻如同她所關心的難民一樣,仍未取得泰國公民身分,但是面對美、英、加等西方國家願意發給辛西雅公民簽證,歡迎她移民,辛西雅絲毫不為所動。「我從緬甸來,最終還是要回到我的故鄉緬甸。身為緬甸難民,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跟我一樣流離失所的同胞共同的處境,即使受苦,我們也要在一起。」辛西雅堅定地說。

十九年如一日,在辛西雅醫師的心中,成為醫生就是要幫助緬甸同胞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戰爭的殘忍、受難同胞的傷痛,不斷再辛西雅醫師的眼前重複上演,她將憐憫化成了力量,想盡辦法尋求各項資源,來擴大、增強梅道診所的設備與醫療,甚至曾忙碌到讓她幾乎忘了自己體力的不堪負荷。即便如此,辛西雅醫師卻從未抱怨或放棄任何希望,抱持著無私的奉獻和對生命的尊重與憐憫,辛西雅醫生用身體力行,踏實地為難民們尋求更好的生活與照顧、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辛西雅醫師不認為自己能夠被稱為是「緬甸德蕾莎」,因為她只是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未來更不需要將她神聖化,但是辛西雅醫師的奉獻和偉大情操,已經遠遠超過那些獎項、稱號被賦予的意義。她的付出是為了那些飽受戰爭和權力鬥爭折磨的同胞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園,而世人所能給予辛西雅醫師最好的報答,不是榮譽和虛名,而是平和、安祥的家鄉——緬甸。

1 則留言:

  1. 我很喜歡您們的這份分析與引介!有引述的地方記得要加上出處喔。辛西雅的故事大家都不太知道,但她在緬甸與海外確實都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

    給您參考,在中南半島,臺灣有一個很重要的基金會叫做知風草,長期在那兒進行人道援助與孩童教育的工作,或許您們可以參考看看。

    楊昊謹上

    回覆刪除